17% Drop in Death Risk Starts with One Small Oil Change in Your Kitchen
学习时间: 1'

死亡风险降17% - 只需换一种食用油

Louise W Lu

作者

Louise W Lu,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实验学士

Alexandra V Goldberg

内容审阅

Alexandra V Goldberg,注册营养师


 

你是否也曾站在超市食用油货架前,不知该买哪一瓶?

一边是特级初榨橄榄油、牛油果油、亚麻籽油,另一边是我们熟悉的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甚至还有黄油和椰子油。 到底哪种油更健康?又有哪些油其实被高估了,甚至可能有害?你每天炒菜用的那一勺油,是在帮你的身体,还是慢慢伤害它?

你知道吗?

2025年3月, 哈佛医学院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 指出:将黄油替换为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每天坚持,可能将早逝风险降低高达 17%

这篇文章是我们“食用油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将带你看懂脂肪背后的科学,从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区别开始,真正弄清楚——你家厨房里该放哪一瓶油。

 


 

 

 


 

01|饱和脂肪 vs. 不饱和脂肪:哪种脂肪能降低死亡风险?

我们都听说过,有些脂肪是“好的”,有些是“坏的”。但只是在厨房里换一种用油方式——比如把猪油或黄油换成橄榄油——真的能帮你活得更久吗?

哈佛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人员追踪了超过 22万人 超过30年的饮食数据,发现摄入更多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的人,早逝风险降低了16%;而摄入更多饱和脂肪(如黄油、猪油、牛脂)的人,早逝风险反而上升了15%

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也有效:每天只要用10克植物油(相当于一汤匙黄油或猪油的热量)替代饱和脂肪,早逝风险就能降低17%

“哪怕只是稍微减少饱和脂肪、每天多用一点植物油,长期来看也会带来明显的健康收益。”
—— 哈佛大学研究者 Daniel Wang 博士

那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饱和脂肪会升高“坏”胆固醇(LDL)并引发炎症,这两者都与心脏病和癌症有关。
不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则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有助于保护心血管,甚至可能帮助代谢更平稳。

简单总结:
饱和脂肪易堵血管,植物油则是身体的保护伞。

最棒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饮食计划,而是一个你可以立刻在厨房里做的小改变——但它可能会为你带来更长、更健康的生命。

 


 

02|食用油是怎么做出来的?你每天吃进去的到底是什么?

食用油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制作过程,其实决定了它的品质、营养价值,以及你每天到底吃进了什么。

超市里常见的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多属于工业种子油,它们的提取过程通常包含多个步骤。首先是高温高压压榨,然后为了尽可能榨干油脂,制造商通常会加入一种叫己烷(hexane)的化学溶剂,这是一种石油基化合物,能将植物组织中残留的油脂彻底“洗”出来。

榨出来的原油并不能直接进厨房,它还要经过一系列精炼步骤,通常包括:

  • 漂白(Bleaching):去除颜色和天然色素
  • 脱臭(Deodorizing):去除异味
  • 脱胶与中和(Degumming and neutralizing):去除游离脂肪酸、蜡质和磷脂

最终得到的就是我们在超市透明瓶子里常见的RBD油——即“精炼、漂白、脱臭”(Refined, Bleached, and Deodorized)植物油。

而另一类油是冷压油,比如特级初榨橄榄油或未精炼的牛油果油。这类油通过机械压榨获得,不经过加热或使用化学溶剂,因此保留了更多天然的抗氧化成分、颜色和风味,价格也通常更高。

但两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营养成分,更在于它们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又被加入了什么,以及为了让它看起来清澈、味道清淡,需要经历多少加工。

不过,加工并不总是坏事。事实上,RBD油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是因为它经过特殊处理,去除了那些容易导致变质、发苦或在加热时冒烟的杂质。这些精炼步骤可以显著提升油的稳定性和保质期,非常适合商业厨房和家庭日常的高温烹饪。

 


 

03|烟点、氧化与极性化合物:我们为什么选择精炼油

为什么像菜籽油、葵花籽油、米糠油,甚至山茶油这样的精炼油在日常烹饪中如此常见?

答案在于它们的化学特性。精炼油在加热时更稳定。相比许多未精炼油,它们具有更高的烟点、更慢的氧化速度,并且产生的有害极性化合物更少。这就是它们不仅在餐厅中被广泛使用,也成为家庭厨房中炒菜、煎烤、焗烤的首选。

这三个因素——烟点抗氧化稳定性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是在选择烹饪油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我们一一解释:

什么是烟点?

烟点是指油脂开始分解并冒烟的温度。一旦出现烟雾,油脂就已经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丙烯醛(一种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的物质),同时也失去风味与营养。

烟点越高,就越适合高温烹调。

什么是油脂氧化?

油脂暴露于空气、热或光照时会发生氧化,破坏脂肪酸结构,导致变味、营养流失,并产生自由基醛类物质,与慢性炎症和疾病风险升高有关。

精炼油因去除了大多数不稳定成分,通常比未精炼油更不易氧化。

什么是极性化合物?

当油被反复加热超过耐热温度,会生成极性化合物,包括过氧化物、醛类、聚合物等。这些物质不仅影响味道与气味,也被认为对健康有潜在危害。

理解这些原理之后,我们来看看市场上常见食用油的实际表现——包括传统选项、新兴植物油,以及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紫苏子油山茶油

(表格可左右滑动查看)
油品名称 烟点(°C) 抗氧化稳定性 极性化合物生成
紫苏子油(未精炼) 160–180 低(ALA 非常高) 高(不耐热)
山茶油(初榨) 180–200 高(MUFA 丰富) 低至中等
山茶油(精炼) 220–250 非常高
特级初榨橄榄油 165–190 中等(抗氧化物高) 低(低温),高温急升
精炼橄榄油(Light) 230–240 低至中等
牛油果油(未精炼) 190–200 中等 低至中等
牛油果油(精炼) 260–270
菜籽油(精炼) 205 中等 中等
高油酸菜籽油 230
传统葵花籽油 225–230 低(PUFA 高)
高油酸葵花籽油 230–250
大豆油 230 低至中等 中至高
葡萄籽油 195–215 低(PUFA 极高)
玉米油 230 低至中等
米糠油 255–260
花生油(精炼) 230–235 中等 中等
椰子油(初榨) 175 非常稳定(SFA 高) 低至中等
黄油 175 低(含蛋白质/糖)
酥油(澄清黄油) 200–250 高于黄油 中等
猪油 180–190 中至高
牛脂 200 低至中等 中等

注:油脂的“抗氧化稳定性”受脂肪酸结构影响。单不饱和脂肪(MUFA)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好;多不饱和脂肪(PUFA)含量高则越容易氧化。

可以看到,像山茶油、高油酸葵花籽油、米糠油等单不饱和脂肪丰富的精炼油,在高温环境下更稳定、更安全。

而紫苏子油、亚麻籽油等油脂,虽然富含有益脂肪酸,但极不耐热,应只用于凉拌或低温点缀。

学会看懂油的结构与性能,不仅能让你做出更香更稳的菜,也能保护身体不受隐性损伤。

 


 

04|LOLU 营养师建议:不同场景,选对那一瓶油

没有哪种油是“完美”的,但每一种油都有它最适合的用法。

从营养师的角度来看,最适合你的食用油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使用频率,以及它在加热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下是我们为日常厨房用油给出的分类建议:

高温烹饪(≥200°C)

选择经过精炼、耐高温、烟点高、氧化风险低的油类:

  • 精炼牛油果油
  • 米糠油
  • 高油酸葵花籽油或菜籽油
  • 精炼花生油
  • 山茶油(精炼)

这些油适合炒菜、煎烤、烘焙等高温处理,抗氧化能力强,分解物更少,风味也相对清淡中性。

中低温烹饪(≤180°C)

可选用轻度精炼、风味佳、热稳定性中等的油:

  • 浅色橄榄油
  • 精炼芝麻油
  • 酥油(澄清黄油)
  • 精炼椰子油(适量)
  • 山茶油(初榨)

这些油适合日常快炒、烘焙或作为酱汁调味用,不如冷压油富含抗氧化物,但在温和加热下相对稳定。

冷食或烹后调味

使用冷压或初榨油,保留营养和风味:

  • 特级初榨橄榄油
  • 亚麻籽油
  • 紫苏子油
  • 核桃油
  • 未精炼芝麻油
  • 牛油果油(未精炼)

这类油更适合凉拌、调制蘸酱、淋在熟菜上或汤中提香——不建议高温加热,避免养分受损或产生有害物质。

LOLU 的选油原则:
不要长期只用一种油。根据料理方式、加热温度与身体需求灵活轮换。

这样做不仅能让你摄取到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与抗氧化成分,还能避免某一类油长期摄入对身体造成负担。

让你手中的油,真正成为你的身体盟友,而不是负担。

 



 

作者介绍:

Louise W Lu

Louise W Lu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82021301),营养科学博士,奥克兰大学荣誉讲师。Louise 将临床研究与公共健康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帮助更多人吃得更科学、活得更健康。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Alexandra V Goldberg

Alexandra V Goldberg

新西兰注册营养师(注册号:20-02273),专注营养、药物化学与护肤。Alexandra 擅长术后恢复、肠道耐受调整与体重管理,帮助客户以科学方法实现健康目标。

所有文章 •  官方网站

留下你的意见